首頁 薰風季刊 新刊目次

🏵 風   Vol.25 歌舞幻化 演藝 in 華麗島 🏵

 2023  7月號  購買請點我

定價:NT$ 420・HK$ 145

🎭  關於本集 🎭

來看戲囉!無論激動落淚還是捧腹開懷,或喜或悲,常是觀劇的自然反應,俗語「搬戲肖ㄟ,看戲戇ㄟ」傳神道出箇中妙處,演員跳脫自我鑽進腳色中揮灑,而觀眾明知是戲,卻真切投入情感,真是不瘋不傻不成戲啊!在走路都能用手機追劇的時代,可曾想像連電燈都沒有的時代,戲迷們如何追劇呢? 

 

臺灣正邁向現代化的日本時代,戲劇史曾因政治干預而隱蔽模糊,其間的存在/不存在至今還尚待釐清,至於該如何理解需要看門道的功力,才能不只停留在表象之外。傳統戲劇在明清跟隨移民來臺,配合節慶祭祀深植日常生活,祭典戲全民免費看到飽,但在節慶之外若想觀劇,就凸顯仕紳家族的財勢與品味,擁有家班者非富即貴,而這富貴專屬的娛樂活動,直到日本時代才逐漸普及大眾。

 

北管戲該是日治前臺灣最為普及的劇種,長期兼容並蓄使藝術能量豐厚,因能滿足祭儀所以子弟團眾多,即便以臺民聽不太懂的「官話」演出,仍能長期佔據舞臺,而原生於中國花部的戲劇元素,間接為中國劇團培養出廣大的群眾基礎,甚至化身展演在信仰的神聖所在—廟宇之中。日治時期頻繁來臺的中國劇團,其在臺的足跡與影響,可參照本刊17期〈臺灣京劇史外記〉,而本期的藝旦女班可說是受京劇影響的衍生劇團。

 

廿世紀初,商業劇場產業由高松豐次郎開始推動,循著現代化交通網絡,將戲劇深入推廣到各地,與臺人密切接觸,透過劇院建築,可直擊觀眾所處的環境,而興盛的娛樂產業更是社會經濟力的展現。來臺的眾多日本演藝,不管是傳統或現代劇種,歌舞伎、浪花節、新派、奇術等,在日治五十年裡頻繁出現在臺灣劇場內外,交織出繽紛燦爛的藝能景象,而這精采的景象在鄉紳戲迷的日記中一一呈現。

 

臺灣知識分子的新劇與日本新派劇都出自社會運動,也算承繼中國教忠教孝的戲劇任務,祇是想教導人民的更多:民族、民主……,讓戲劇加重承載教化的任務。一九二○年代歌仔戲廣泛吸納臺灣、中國和日本的演藝要素,加上使用臺語搬演,頓時席捲全臺,亟欲以戲劇教化人心的新時代青年,雖以新劇與之爭競,但一面倒的觀眾取向,讓歌仔戲同時成為官方、民間攻訐管制的目標。

 

藝術來自人性,有人類就有藝術,逢社會安定繁榮即蓬勃發展,戲劇這類綜合藝術體更是如此。歷經壓制更能體會自由的況味,複雜多變的現實中,臺灣從未放棄展現自我意念。戲劇如鏡能映照人生與世界,精采與否?敬請盡情觀賞。

 

 

🎭 專欄 🎭

凌宗魁            東京消失的美術聖殿與天才建築家岡田信一郎

陳坤毅            【台島拾歲】穿越蔗園的運輸革命 臺灣糖業鐵道起源

重點就在括號裡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宮崎駿的生命提問

 

 

🎭 特集 🎭

邱坤良                 不存在的存在/存在的不存在 日治臺灣戲劇綜論

翁瑋鴻                 不以戲自居 北管子弟開演

劉秀庭                   日本時代新生舊劇—歌仔戲

林太崴                  黑膠裡的藝旦女班

白春燕                  星光大稻埕 新劇運動臺北篇

康尹貞                   目不暇給 日治興行集錦

康尹貞                   歌舞伎、新派與臺灣現代戲劇

簡秀珍                   一代奇術女王 天勝一座的魔術應用劇

黃則維                  臺灣現代化觀演空間的初現與演進

許書惠                  鄉紳保正「玩」戲的風流日常

 

🎭 文藝 🎭

劉錡豫             從殖民地青年到華僑畫家 何德來與其筆下的跨境太陽

徐 笠             前進中的日本型染 芹澤銈介與柚木沙彌郎

陳磅礴             廟宇中無聲凝固的戲劇

 

 

 

 

🎭 風   Vol.25 歌舞幻化 演藝 in 華麗島 🎭

 2023  7月號  購買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