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ayot
筆者住在東京的新宿御苑前,有家超市老店營業到凌晨1點,下班後,繞去買些水果和輕食,非常方便,但最近去卻總是沒有開。趁著假日較早的時間到訪,才發現店內原來有這樣的告示:
「營業時間變更:午前9時~午後11時為止依據勞動基準局之指導,為改善勞動環境,需變更營業時間。造成諸位客人不便甚感抱歉,尚請惠賜理解。」
結帳時跟櫃台人員多聊了幾句。他說,現在都內到處都有政府官員進行勞動檢查,嚴格規範眾人的勞動時間。以該店目前的人員配置,每人的勞動時間已超過政府規範,故無法營業到凌晨一點。目前店內正積極招聘新店員,希望很快能恢復以往的營業時間。
但招聘新店員談何容易呢?哪怕只是來東京旅遊應該都會發現,去超商買東西,遇到外國人店員的機率遠大於日本人店員,甚至幾乎遇不到日本人店員了。人手不足已不只是媒體的報導,而是每天的實感。便利商店原本依靠18至29歲撐起的24小時營業,在人手不足的衝擊下,9月時日本7-11更和越南的六所大學簽約,提供來日本「實習」一年的方案,讓越南大學生來東京為首的首都圈實習,意圖不言可喻。
這波的勞動改革起因是由於電通公司的東大高材女職員在不堪長期過勞情況下,選擇輕生。電通所在的大樓,正好在筆者過去工作的大樓對面,勞檢、檢調大舉進入調查的畫面仍歷歷在目。之後電通更嚴格規定夜間10點之後不能在公司加班,從筆者所在的大樓看去,過了10點該棟樓是一片黑。近月來,不只電通,各大商社、甚至殘業時間最長的諮詢業,都嚴格規範了退社時間和每月的殘業上限。
日本政府除了借力使力,更想透過勞動改革來改善人手不足的課題。乍看之下,人手都不足了,還要減少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這不是適得其反嗎?

© 姚銘偉
這要從日本工作的性質說起。提到在日工作,台灣人幾乎立刻聯想到「長工時」「高壓力」。沒錯,日本人精益求精、重視細節的工作態度,還有以客為尊的想法,工作的強度和長度確實是非常驚人。但也因為這樣,長期以來,日本的家庭模式,男性完全奉獻給職場,女性奉獻給家庭,哪怕曾經是具備專業、工作能力強的女性。
勞動改革正是希望透過改革,讓每個人不用在職涯和家庭二選一。成婚後的女性,也能兼顧家庭和事業。縮減工時是第一步,當然還有政府和企業對於育兒的資源挹注、改善企業環境來支持女性發展職涯等,都是勞動改革的配套措施。藉此希望能吸引廣大的潛在勞動力,再次投入就業市場。
另外是尼特族[1],根據日本內閣府的統計,日本約有80萬的尼特族。其中許多是曾經就業,但受不了職場環境而選擇離開,離開之後無法順利再就業或放棄就業。尼特族人數持續成長,不只是社會的隱憂,更是人手不足下極為奢侈的閒置。勞動改革也著眼改善過去日本高壓、由上而下的職場環境,不只希望尼特族可以再次投入就業,更讓日本企業能適應這個講求創意和速度的數位時代,從更柔軟的勞動環境再創日本企業的競爭力。
各種各樣的方案正如火如荼進行中,不只嚴格限制殘業時間,努力促進女性主管的比例,其他如週五推行Casual Friday,可以穿便服來公司;而每月最後一週的Premium Friday,許多企業在下午3點之後就開始週末。甚至住友、TOYOTA等老牌企業相繼推出在家勤務;7-11和全家等也推出了在公司的保育施設 。

一億總活躍擔當大臣加藤勝信 © Katsunobu Kato
勞動改革也直接連結安倍政府推行的「一億總活躍社會」,目標是讓女性也好,男性也好,年長者、年輕人、曾一度就業但失敗的人、甚至是有障礙或疾病的人,都能夠順利投入工作,藉以達成日本戰後最大的名目GDP 600兆日圓的目標,甚至改善出生率回到1.8%,並且不再有人因為需要照顧家中的長者、患者而離職[2]。但碰上根深蒂固的日本企業文化,勞動改革能否按照藍圖順利推展,仍值得後續觀察。
[1] 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非就業、受教育或受訓練中的人。
[2] 此三目標又稱新三支箭(新三本の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