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餘,他在東京時就開始送件到台展,並持續入選,不過一直到一九三〇年代才受到評論的注意。他在台展初期的作品,畫中女性一貫在日常閒情裡透露出甜美而雅致的氣質。
西川滿在學生時代第一次見到宮田彌太郎時,就決定跟他成為好友了。當時西川念台北一中,打算出版文學同人誌《櫻草》,朋友就向他介紹了在台北商工唸書的宮田。西川形容他的個子不高,臉上總是掛著微笑,是個十分俊俏的美男子。宮田不只很會畫畫,還寫了一手好字,對於還在用謄寫版印刷的西川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幫手。後來他們合作的創刊號送到書店販售後,廣受女學生歡迎,意外大賣。
《櫻草》的成功,讓他們各自走向文學與美術創作之路。畢業後彌太郎在川端畫學校跟著野田九浦學畫;西川則進入第二早稻田高等學院念法國文學。一九二九年,彌太郎回到台灣,先從事描繪顯微鏡圖的工作,後來進入總督府文教局編修課,負責製作公學校的課堂掛圖。

台灣時代的宮田彌太郎(左)與西川滿在宜蘭。(翻攝自薰風第7期)
工作之餘,他在東京時就開始送件到台展,並持續入選,不過一直到一九三〇年代才受到評論的注意。他在台展初期的作品,畫中女性一貫在日常閒情裡透露出甜美而雅致的氣質。例如〈女人遊交〉(一九三〇),互相交談的三名女子各自穿著日式、台式與洋式的服裝,在畫中形成和諧的對照。後來的作品則大膽混合了東西洋的風格與題材,像是〈飛泉震撼〉直接將西洋畫中的裸女題材帶進日本畫裡。這兩種風格的作品看似沒有交集,但都能看出他十分善於捕捉女性的姿態,給人像是定裝照的感覺。
宮田彌太郎後來再次與西川滿合作時,也為這樣的風格注入更多異色的在地感。〈待宵草〉(一九三四)與獲得台展特選的〈莫愁〉(一九三六)描繪大稻埕一帶的風月場所,這也是西川滿作品中常見的題材。〈西仔花歌〉(一九三六・梅檀社展)則是直接使用西川的詩作,內容描述即將自基隆三沙灣撤退的法軍士官,在船上迎娶台灣女子的春宵時刻。
西川滿於一九三三年返台後,在台灣日日新報社工作,同時也以地方主義文學作為特色,試圖打入中央文壇。他成立「媽祖書房」,為自己出版精美的限量手工詩集,而他的雄心自然不能缺少宮田的幫忙。直到終戰,宮田幫西川製作了許多奇想且精美的書籍裝幀,例如由他負責裝幀的詩集《媽祖祭》(一九三五),封面是用台灣辦喪事在用的麻布來印刷,內頁則用金銀紙來裝飾。因為發行後頗受好評,後來西川又把麻布用在矢野峰人的《墳墓》封面裝幀上。

《媽祖祭》中宮田彌太郎的版畫(翻攝自薰風第7期)

《媽祖》第五冊中的〈看牛囝仔〉,1935(翻攝自薰風第7期)
本篇完整內容,詳見薰風2018年 Vo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