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台日文史

鮮香入饌 日治時期臺灣料理中的金華火腿

《支那料理:蓬萊閣》封面(凌宗魁提供)(翻攝自薰風第19期)

 

近年來,「臺灣料理」或是「臺灣菜」日益受到重視,不論是餐廳「古早味」菜餚的復刻、影視媒體的宣傳乃至學術研究,顯示了大眾試圖從不同角度了解、還原及解讀臺灣的飲食文化,彰顯出臺灣菜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本文將聚焦於臺灣料理中經常使用的食材金華火腿,探討臺灣料理與傳統中菜的關係。

 

「火腿」一詞,甚少出現在清代臺灣,到了日治時期,臺灣料理的菜譜中卻經常出現,其烹製方式與中國江浙地區製作的金華火腿有緊密關係。一九一二年,由臺灣總督府法院通譯林久三出版的《臺灣料理之琹》,是第一本關於臺灣料理的食譜,其中多項菜餚均使用「火腿」或是「ラカン」入饌,「ラカン」意指「臘乾」,更精確地說是醃製過的豬後腿肉,亦即金華火腿。

 

 

《臺灣料理之琹》中,添加火腿的菜餚包括「八寶鴨」(火腿少許)、「清湯魚翅」(火腿)、「清湯雞」(火腿少許,將火腿切成大塊烹煮)、「清湯參」(火腿少許)、「清湯鱉」(火腿少許)、「十錦火鍋」(火腿少許)、「蟳底魚翅」(「火腿」少許)、「大五柳居」(「火腿系」少許)、「八寶蟳羹」(「火腿系」少許)、「紅燒魚」(「火腿系」少許)、「紅燒雞」(「火腿系」少許)、「十錦魚羹鍋」(「火腿系」少許)。有兩道菜餚則是以「火腿」為主,分別是「火腿筍」與「火腿菜頭」,其火腿份量自然較多。 作為反映日治初期臺灣料理的情況,火腿當已廣泛入饌,扮演調味的角色,舉凡湯品、魚翅和火鍋等均使用火腿調味。

 

值得注意的是,《支那料理:蓬萊閣》食譜內有一項「火腿分類」,菜餚包括「蜜汁火腿」(閩粵川)、「洋燒火腿」(閩)、「三夾火腿」(川)、「火腿雞旦」(閩粵川)、「火腿麵磅」(閩)、火腿芥菜(閩粵川)、火腿冬筍(閩粵川)、「白片火腿」(閩)、「火腿菜頭」(閩川)以及「火腿冬瓜」(閩川)。 可見火腿已經更廣泛地出現於日治中期的臺灣料理中,不僅可為各式菜餚增添風味與口感,甚至自成一系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火腿在臺灣的出現,源自日治時期閩粵廚師將該食材引進臺灣,傳統中國最有名的火腿即金華火腿,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北宋末年的軍事將領宗澤,相傳他和部屬攜帶金華火腿作為抗金征戰中的糧食,並贏得勝利;另一說是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上述兩種說法的真實性都有待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金華火腿在明清時期已是相當普遍的食材,浙江金華府內多個城市皆有製作火腿,其中以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浦江等地較知名。為何金華地區的火腿特別有名?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豬種」,當地的「兩頭烏」豬種(頭部與尾巴均為黑色)品質優良,適合作成火腿;第二是「環境」,當地人對於飼養環境的維護,花費許多心血,不僅環境清潔,飼料也採用營養又健康的豆渣、糠屑和粥品等;第三是「技術」,當地製作火腿的技術純熟,宰殺豬隻後,取其前後腿,再進行放血、修整、醃製、洗晒及發酵等程序,根據火腿部位與製作季節,又分成「前腿」與「後腿」、「冬腿」與「春腿」。

 

金華地區的火腿品質甚佳,肉質含鹽量高,不僅有利於長期貯存,在烹飪上也非常方便,只要添加一小塊火腿,菜餚便有濃郁可口的滋味。

 

本篇完整內容,詳見薰風2022年 Vol.19

 

郭 忠豪

Share
Published by
郭 忠豪

Recent Posts

薰風系列講座:與軍事發展無法脫鉤的基隆發展

薰風系列講座:與軍事發展無法脫...

2 年 ago

薰風系列講座:島歌流浪記-從《蓄音台灣》專輯談起

薰風系列講座:島歌流浪記-從《...

3 年 ago

洛外楓林深處的山寺

  納凉房望雲雷 雲...

4 年 ago

深沈的往日記憶—昭和古董寫字櫃

我覺得,想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和...

4 年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