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馮大衛
臺南被稱為台灣的文化古都,然而當旅客走出車站踏進這座城市時,看到的是名符其實的城市景觀嗎?
一個城市的入口景觀,該是什麼樣子?

1923年裕仁皇太子來臺行啟時臺南車站前影像,照片正中央的建築即為三井物產。
自從日本時代初期進行縱貫鐵道建設以來,火車站成為了城市的大門。在鐵道部技師長谷川謹介擘劃下,將清國時期基隆到新竹段鐵路近乎砍掉重練,南北以高雄與基隆為起點分別往中部建設。在此脈絡下,臺南車站在1900年就誕生了(縱貫線1908年全線通車)。從此,車站外的景象就代表了臺南的形象。
而在臺南車站誕生至今的漫長歷史中,站前景觀最經典的建築,毫無疑問就是落成於1922年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臺南支店」。

三井物產臺南支店時期(廖明睿提供)
1921年,原本位於錦町(今民生路)的三井物產臺南支店因空間狹小不敷使用,故覓地建設新建築。選定臺南驛旁北門町2丁目佔地800多坪的精華地點開工建造,位於臺南早期代表景觀之一的東屋旅館旁。同年11月20日舉行上棟式,隔年正式完工,自此這棟經典建築,成為當時步出車站一進入台南時的美麗景觀,在許多當時的老照片裡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1928年,三井物產在營業策略考量下,決定將臺南支店移轉至高雄。同時正在物色臺南營業點的勸業銀行,於是將三井物產臺南支店的營業所、地權、建築物、運動場等全部買下,並將內部進行銀行窗口等設施的改造,同年10月1日正式開張。

勸業銀行臺南支店時期(郭宣宏提供)
沒想到過了幾年,業績蒸蒸日上的勸業銀行臺南支店,開始感到空間不敷使用了。1934年,勸銀開始尋覓更大的營業地點,決定在市中心末廣町林百貨店對面建設新築。3年後,壯觀的新行廈在繁榮的「臺南銀座」末廣町登場,與對面的經典地標林百貨店隔街相望。

與林百貨店(圖中央建築)相望的勸業銀行臺南支店新築(圖右側建築)(廖明睿提供)
勸業銀行遷移後,原址成為了「臺灣日報社」,並且由名建築師尾辻國吉於原建築東側擴建新築,並對本館進行部分改建,內含營業室、應接室、圖書室、閱覽室、電話交換機、載貨電梯、沖水馬桶等設施,在當時可說是極為先進的報社建築。在部分文獻中,還記載了其一樓庭院內曾存在神社及鳥居。

臺灣日報時期,原建物旁進行了擴建(廖明睿提供)
二次大戰爆發後,1945年3月起臺南遭受盟軍大規模空襲,臺南驛成為空襲重點目標之一。這棟站前的經典建築雖然幸運逃過一劫存活了下來,但戰後卻也因爲報社的關係而被中國國民黨黨營媒體「中華日報社」所「劫收」。
中華日報為國民黨黨營事業,卻接收日產台灣日報作為私產。之後中華日報與建商合作,這棟臺南站前的代表建築於是在1981年10月被拆除改建為「中華國賓商業大樓」,並分割出售。當時目睹拆除過程的市民描述,美麗的塔樓及尖頂,就在怪手無情的動作下傾斜倒塌碎去,在心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陰影。

中華國賓商業大樓
國賓大樓之後因出入份子複雜、外觀招牌混亂而成為城市治安死角與景觀殺手。2007年,民進黨主政下的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向中華日報追討長期被視為不當黨產的這座建築,並提起訴訟。在法律攻防之後,國有財產局雖然勝訴,整棟大樓卻因大半早已被變賣而無法追討,也無法進行都市更新。就這樣,被許多人視為城市毒瘤的醜陋大樓,繼續為每一位走出車站的旅客,展現這個時代的臺南城市「美學」,直至今日。

廖明睿提供,筆者上色。
本文最後,謹以1920年代臺南驛前景觀的繪葉書,與戰後初期的照片加以上色,和各位一起追悼臺南曾經的美麗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