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明睿提供)
每當夏季來臨,百百種消暑方法中,戲水是不少人的選擇。身在台灣這個擁有綿延海岸線的島國,人們對大海並不陌生,說沒到過海邊弄潮大概令人難以置信吧。不單是沁涼的休閒活動,含大量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的海水,有益於部分皮膚病的防治,且海水的浮力和壓力可達到按摩、消腫、止痛的功效,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故在海水中浸泡、沖洗或游泳其實具健身防病的效果。
日本時代台灣開始有海水浴場設置,多數人以為海水浴場的概念是日本完全仿效自西方,其實鐮倉幕府時代就已經設置「潮湯治」的地點。明治維新後,受到西洋文化的洗禮,醫療知識進步,對於海水浴的運用概念也有所影響。1882年時任愛知縣病院長的後藤新平,發表了《海水功用論》,內容附有詳細的海濱療養法,同時在大野海岸開設醫療用的海水浴場,緊接著陸軍軍醫總監松本順出版《海水浴法概説》加以推廣,此後日本各地的海水浴場數量逐步成長,成為大眾在夏日的重要去處之一。

全台主要海水浴場(出自《朝日年鑑》1937年)
海水浴場被視為台灣夏季的重要衛生保健設施,為了促進國民健康,遞信部還曾在數個海水浴場開放免費休憩所,鼓勵浴客入場使用;不僅逐漸破除台灣人傳統畏水的心理,當時的新式教育亦給予這項活動正面的價值。此後,圍繞台灣的海域不只有漁撈、運輸的作業,各處海水浴場更成為近代觀光娛樂的要地,帶領觀光遊憩產業發展,深化了台灣海洋文化的內涵。

基隆海水浴場的廣告插畫呈現當時相關設施及交通方式。(出自《台灣公論》)

可以遠眺觀音山的淡水海水浴場(廖明睿提供)

台灣最北的石門庄鎌倉海水浴場(廖明睿提供)
台灣早期的海水浴場大多為私人或具官方色彩的俱樂部,後來才轉由市、街、庄等官方單位經營,並進一步廣設公共海水浴場。根據文獻,台灣首座海水浴場位於基隆,1902年由地方旅館業者倡設大沙灣海水浴場,開設位置的孤拔濱(クールベー濱)為清法戰爭中法軍登陸的歷史地點,不久後成為公設海水浴場,陸續新建川上紀念館、水族館及容納千人的休憩所外,還有私人設立的遊憩設施。彼時台北州境內不僅有全島第一的基隆海水浴場,還有八斗子、淡水、八里、鎌倉、金山、澳底、外澳、蘇澳等公私設海水浴場,數量可謂全島之冠。

新竹南寮海水浴場的廣告插畫可見多樣的兒童遊樂設施。(出自《台灣公論》)
新竹州境內以南寮海水浴場的設備最為豪華,可見造型多變的休憩室群、獨一無二的臨海林間學校,以及利用當地豐盛天然氣加熱的公共潮湯,同時還有專供小孩玩樂的飛行塔、豆自動車、旋轉木馬等娛樂設施,簡直是座兒童夢寐以求的濱海樂園。而桃園街營的竹圍海水浴場和竹南庄營的崎頂海水浴場,都以鄰近西瓜產地聞名,能輕易在海水浴後享受到甜美的消暑滋味。
由於中台灣的海水浴場不多,故台中州政府集中資源營造大安港海水浴場,成為台灣唯一的州營海水浴場,雖然交通略為不便,不過在賣店裡能用便宜價格品嚐地方出產的美味鰻魚料理,也是迷人的賣點。

嘉義布袋的壽島海水浴場(廖明睿提供)

位於灣裡的台南市營海水浴場(出自《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南部最早的海水浴場為1909年由台南懇話會創立的安平海水浴場(今漁光島沙灘),但交通轉乘稍嫌麻煩,待新運河開闢後才改善。1914年因市區和灣裡間有輕便鐵道鋪設,加上此處海岸危險地較少,故設立了喜樹海水浴場;2年後又於南側闢有市營灣裡海水浴場,成為市郊重要的遊憩場所。州內所轄的雲林與嘉義地區,亦有海口、三條崙、壽島等海水浴場,相對之下較無名氣。

南部遊園勝地西子灣至今仍是著名的海水浴場。(鄭喬維提供)

從壽山遠眺西子灣市營休憩所的景象(廖明睿提供)

西子灣市營壽海水浴場休憩所入場券(廖明睿提供)
到了豔陽高照的南國高雄,海水浴場的開放時間更長,最早在4月中旬就開場,近6個月的開放時間幾乎是北部浴場的2倍,讓民眾能充分享受海水浴。高雄市區內在日本時代就有哨船頭、旗後及西子灣三座海水浴場,尤其以依傍壽山的西子灣市營壽海水浴場最負盛名;具小筏巨艦與水色山光相映成趣的景緻,是南台灣規模第一的海水浴場。休憩所、食堂部、運動場及兒童浴場等設施,與周邊眾多的旅館、料亭,每年都吸引大量來自嘉義、台南、屏東等地的浴客。1928年「壽山洞」隧道竣工後,令此處成為全台離市中心距離最短的海水浴場,更有供應「鹽湯」的市營溫浴場,四季皆遊人如織。

1935年屏東農業學校學生合影於東港海水浴場。
再往南來到屏東,尚有東港、海口港、大板埒等海水浴場,加上外島澎湖歷史悠久的馬公辨天岬海水浴場,整個台灣總計有30多座海水浴場,其興盛之景可見一斑。當時不光是海水浴,海泳、划船、網魚、剖西瓜等趣味的競賽也常見於海水浴場,有些營運單位甚至特別放飼蛤類吸引浴客造訪,到了夏日更少不了花火的施放,琳瑯滿目的活動為海邊增添許多色彩。

設施完備的基隆海水浴場(廖明睿提供)

日本時代的夏日在台灣各地海邊常可見享受海水浴的浴客。(鄭喬維提供)

鐵道部的全島海水浴場廣告
每逢海水浴場開放期間,鐵道部或巴士業者會販售不同區段的折價乘車券,給予浴客運費上的折扣,如此結合鐵道旅遊的推廣行銷,促進許多海水浴場周邊地帶的觀光發展。此外,一些風光明媚的海水浴場周邊,常發展成高級住宅地帶,像著名的孤拔濱與西子灣地區,都新建不少別莊住宅。更有甚者,西子灣曾設置陸軍療養所及警官療養所;孤拔濱也有基隆要塞司令部的俱樂部,不僅能就近以海水浴治療外,療養期間面對萬頃碧波也具有舒暢身心之效。
戰後因戒嚴實施海禁的緣故,海岸被劃為管制區,准許開放的海水浴場寥寥可數,使得過去數十年除了經濟活動外,庶民生活與海的連結被硬生生切斷,海洋觀光產業亦踟躕不前,直到接近解嚴才稍微好轉。而這段以經濟發展為重的時期,犧牲休閒活動的開發導致使海水浴場消失,可說是台灣海岸使用變遷的縮影。台灣海水浴場的元祖即是在基隆港埠的建設中,被埋沒在鋼筋水泥之下。從各地海水浴場發展的演進,可看出不同政權對於海洋的態度,這些伴隨許多人消暑遊憩的自然瑰寶需要官民齊心的珍視,才能永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