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濟達攝影)
由真假中國共同攜手在京都市內打造的超大廢墟
猶記得數年前初次和這座陰森的龐然大物面對面時,從雙眼傳入心中的震撼。
這座位於京都大學外今出川通某條巷內的大型廢墟,原本是土浦稻城設計的現代主義建築,1931年(昭和6年)落成時名為「洛東公寓」,除了學生外也出租給社會人士。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強調耐震耐火的大樓內設有理髮室、廚房、餐廳、娛樂室、商場,以及106間客房,屋頂上還設置了庭園造景,是當時京都市內先進建築的象徵。土浦稻城這座受到美國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影響的作品線條簡約且充滿層次美感,倘若能妥善保存,絕對具有文化財的價值。只可惜,這樣的精美建築卻不幸被捲入兩個中國的政治鬥爭之中。

(宋濟達攝影)

洛東公寓的介紹摺頁

成為光華寮之前的洛東公寓
1945年(昭和20年)4月,即將迎來戰敗的日本對各國留學生實施「集合教育」,並將來自中華民國(汪精衛政府)的京都帝大學生全部安置於洛東公寓,由當時的校長羽田亨重新命名為「光華寮」。二戰結束後,這些「戰勝國」的留學生失去學校的資助而無法支付租金,最後由「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蔣介石政府)出資買下,然而幾經波折,才終於在1961年(昭和36年)確定光華寮產權屬於中華民國政府。5年後,寮生之間支持不同「中國」的矛盾開始加深。1967年(昭和42年)主張光華寮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生遭到中華民國政府控告,兩個中國間長達40年的跨海司法纏訟從此展開。

(姚銘偉攝影)
漫長的訴訟過程中,雙方雖互有勝負,然而國際地位的此消彼長,中華民國已不再被視為中國的合法代表,日本的最高法院最終於2007年(平成19年)做出判決,指「過去四次以中華民國(台灣)為原告的判決均屬違法」,將本案發回京都地院,事實上就是判決台灣敗訴。而「中華民國在台灣」之所以敗訴的最大理由,其實就是國際社會早就不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合法性。
直到今天,這個流亡政權依然在其「憲法」中意淫中國國土,而如此荒謬的癡心妄想所造成的國際孤立,卻得由全體台灣人共同承擔。更可悲的是,許多台灣人在洗腦教育的荼毒下,甘願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繼續擁護這個冒牌政權,而不願以這片土地的名字自稱,如此扭曲的國族認同實在是舉世罕見。
光華寮目前雖由中國的京都華僑總會管理,實際上卻是禁止進入的廢墟。在中國經濟實力不可一世的此時,光華寮未來是否會被拆除改建或是獲得修繕保存都還是未定之天。下次走過京都大學附近時,建議各位不妨順道瞻仰這座在漫長的中國正統爭奪戰中無辜受害的經典建築,其命運彷彿同樣深受兩個中國之害的寶島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