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鐵道飯店外觀(廖明睿提供)
在台灣,奢華氣派的旅館比比皆是;然而,如同歐美日先進國那樣人文薈萃的古老旅館卻付之闕如。對於早已被迫習慣台鐵服務品質的現代人來說,這或許難以置信,但台灣史上第一家,且空前奢華、冠蓋雲集,至今難以被超越的歐式旅館竟然是由鐵道部所經營。
鐵道旅館的誕生地

鐵道飯店所在的表町通,遠處為博物館與新公園。(廖明睿提供)
隨著縱貫鐵路、基隆港、打狗港等重要交通建設陸續興築,以及串連各地的道路的完工,台灣社會在轉眼間從清代的紊亂與落後,躍然展開文明開化的史詩之旅。除了島內的交通發展一日千里,「內台」間的往來也更為頻繁。為了及早因應,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於1907年6月21日著手興建台灣史上第1家西式旅館,地點選在台北停車場(火車站)前僅1百公尺的表町二丁目,也就是今天「新光三越站前店」和「大亞商城」的所在地。
為了趕在1908年10月20日的「縱貫鐵道全通式」之前完工以接待各界貴賓,在廣達3069坪的敷地上,佔地620多坪的鐵道旅館於10月16日落成。大門位於「表町通」,此街道在清代因位於台北府城後方而被稱為「府後街」,即現在的「館前路」。
貴族設計師

松崎萬長(1858-1921)
鐵道旅館的設計師何許人也? 曾擔任總督府營繕課長的井手薰在1943年於該旅館舉行的建築座談會中表示,「這間旅館是松崎先生的設計」;而同樣任職於營繕課的尾辻國吉也曾指出,「鐵道旅館是松崎老師的獨逸(德國)式風格」。他們口中的這位松崎,正是具有貴族身份,同時也是「日本建築學會」的創立委員——松崎萬長。
松崎萬長生於1858年,謠傳是孝明天皇的私生子。1871年奉命隨岩倉使節團出訪並留學德國,原本欲學習軍事,不料因染病而作罷。在養病期間,松崎發現自己對建築的興趣而另闢人生道路。
3年多後,松崎的公費遭到解除並於隔年回國。1907年7月,被取消「華族」身份的松崎萬長來到台灣這個現代建築的處女地,並下定決心在大稻埕此安身立命,隨後加入鐵道旅館設計團隊。
事實上,由鐵道部委託大倉組(今大成建設,負責東京大倉飯店與杜拜棕櫚島等工程)進行的鐵道旅館工程乃是由野村一郎、福島克已、渡邊萬壽也、服部藍一郎與松崎萬長共同設計,外觀部分則由松崎主導。
竣工後,同樣由松崎設計的西門市場(今西門紅樓)也於同年啟用。此外,松崎留給台灣的作品還有基隆驛、新竹驛、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彰化小學校與台中公會堂等。
空前的極致奢華

1929年時飯店外的美國遊客
除了絕佳的地點外,鐵道旅館使用的各式器具設備也堪稱夢幻逸品;小自刀叉,大至吊燈與廁所裡的馬桶都是遠從英國進口的舶來品。曾擔任駐日新聞處長的張超英先生在生前回想兒時在這裡的體驗曾說:「小時候跟著祖母,總是有好事情。像祖母常帶我去鐵道旅館,那裡古色古香,咖啡杯好小,有稀奇的布丁可以吃。」(《宮前町九十番地》陳柔縉)而出身板橋林家的已故史學家林衡道也如此說道:「吃西餐,水果端出來時,還附有洗手的小碗,一切仿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派頭。」(《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陳柔縉)

位於一樓的讀書室(廖明睿提供)
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紅磚建築。玄關右側有事務室與電話室,其功能相當於今天各大旅館中的concierge。1樓大廳的面積有45坪左右,其右側有酒吧與撞球室,左側則有置物間與會客室,穿過走廊後更設有吸菸室與讀書室。

舉行宴會的大食堂
跟隨著長廊的引導,來到建築的後半部,此處是廣達75坪的大食堂與廚房。而在大廳的左側一角,旅客們更可搭乘限重500斤(約300公斤)的升降梯來到2樓。值得一提的是,此乃台灣史上首座升降梯。
本篇完整內容,詳見薰風2017年 Vol.3